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!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,若未開啟它,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,瀏覽效能也會較差!
search
subject
病名腦出血
bubble_chart 概述

係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的出血。最常見原因為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同時并存,少見原因有:先天性腦血管畸形或動脈瘤、血液病、抗凝或溶栓治療、腦動脈炎等。

bubble_chart 診斷

一、病史及症狀:

多數有高血壓病史,中老年人多見,寒冷季節發病較多。大多在活動狀態時起病,突發劇烈頭痛伴嘔吐,多有意識障礙,發病時血壓較高,神經系統局灶症候與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有關。病史詢問應注意對上述病史的瞭解。

二、體檢發現:

1.有程度不同的意識障礙,早期多血壓顯著升高,重症者脈洪緩慢,呼吸深緩,常伴中樞性高熱,病情惡化時呈現中樞性呼吸、循環衰竭。瞳孔形狀不規則、雙側縮小或散大、雙側大小不等,光反應遲鈍或消失。腦膜刺激徵陽性。眼底可見視網膜動脈硬化和視網膜出血,偶有視乳頭水腫。可有上消化道出血,心律不齊、肺水腫等。

2.局限性定位體徵:

①殼核型出血主要有三偏徵(偏癱、偏盲、偏身感覺障礙),雙眼同向凝視,左側半球可有失語;

②丘腦型可有偏癱,偏身感覺障礙,雙眼垂直性注視麻痺和會聚不能,瞳孔縮小;

③腦葉型意識障礙輕,抽搐發作和腦膜刺激徵多較明顯,局灶體徵因受損腦葉不同而異;

④橋腦型昏迷深瞳孔小、高熱、呈去大腦性強直或四肢癱(重型者),輕型者有交叉性麻痺和感覺障礙、眼球運動障礙(眼外肌麻痺、同向凝視麻痺、核間性眼肌麻痺);

⑤小腦型為眩暈、眼球震顫、共濟失調(輕型),重型者昏迷,四肢鬆軟等;

⑥腦室型者針尖樣瞳孔、昏迷深、高熱和去大腦性強直。

三、輔助檢查:

1.顱腦CT可顯示出血部位、範圍、出血量,血液是否進入腦室系統,出血周圍水腫及中線移位情況;

2.腰穿檢查:腦脊液壓力高,均勻血性腦脊液;

3.急性期可出現 一過性的周圍血白細胞增高,血糖及血尿素氮增高,輕度蛋白尿和糖尿。

4.心電圖可出現高血壓心臟病相應異常改變。

四、鑒別:

有意識障礙者,應與可引起昏迷的全身疾病鑒別;有神經系統定位體徵者,應與其他顱內佔位病變、腦膜腦炎、閉合性腦外傷鑒別;還應與腦梗塞、蛛網膜下腔出血等腦血管病鑒別。

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

一、保持呼吸道通暢,避免不必要搬動,嚴密觀察意識、瞳孔及生命體徵變化。

二、吸氧及頭部局部物理降溫,可選擇應用20%甘露醇、速尿、甘油及地塞米松等,降低顱內壓。

三、經用降顱壓藥物後血壓仍較高者,可用利血平0.5~1mg肌注或心痛定10mg舌下含化。

四、有凝血機制障礙者可用6-氨基已酸4~6g或抗血纖溶芳酸100~200mg靜滴,2次/d。

五、先禁食1~2天,禁食期間每天補液2000ml左右(葡萄糖鹽水500ml,葡萄糖液1000~1500ml,鉀4g);2~3天後鼻飼牛奶,少量多次,逐漸加量。

六、防治併發症:上消化道出血者適當選用止血劑,立止血10μ1次/d,也可用冰鹽水100ml加正腎上腺素8mg鼻飼,甲氰咪呱200mg靜推,3~4次/d或洛賽克針40mg靜推1~2次/d;預防肺炎、皮膚褥瘡等。其他治療:定位明確者,可經顱骨鑽孔行腦內血腫穿刺抽吸術(殼核出血),行側腦室前角穿刺引流術(丘腦型破入腦室者、小腦出血);殼核型、腦葉型、小腦型,可在腦疝前期或早期行開顱手術清除血腫;急性期可用輔酶Q10、腦復新、腦活素等腦細胞活化劑。

七、恢復期可配合中藥和針刺療法,加強肢體功能鍛煉,語言訓練,控制血壓治療。

AD
expand_le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