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!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,若未開啟它,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,瀏覽效能也會較差!
search
病名先天性梅毒性肝硬化
bubble_chart 概述

隨著我國對外開放,梅毒螺旋菌感染率有回升趨勢,而由於特效藥物的應用,先天性梅毒并不多見,但由於其病死率高,故應引起重視。先天性梅毒患者中,80%累及肝臟,可能系梅毒螺旋體透過胎盤,進入臍靜脈最後到達肝臟。先天性梅毒和成紅細胞瘤病都可導致黃疸,兩者易混淆,但先天性梅毒患兒血清學檢查均為陽性。

bubble_chart 病理改變

本型肝炎病理變化似甲型肝炎,有肝細胞氣球樣變,點狀或灶性壞死及匯管區炎性細胞浸潤。主要為淋巴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。有明顯膽汁淤積。通過電鏡觀察,表明本病肝細胞損害可能與T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有關。 

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

潛伏期10~60日,平均40日。根據國內3次戊型肝炎流行調查,其潛伏期為15~75日,平均36日。成人感染多表現為臨床型,兒童為亞臨床型。臨床症狀及肝功能損害較重。一般為亞臨床型。臨床症狀及肝功能損害較重。一般起病急,黃疸多見。半數有發熱,伴有乏力、噁心、嘔吐、肝區痛。約1/3有關節痛。常見膽汁淤積狀,如皮膚瘙癢、大便色變淺較甲型肝炎明顯。多數肝腫大,脾腫大較少見。大多數病人黃疸於2周左右消退,病程6~8周,一般不發展為慢性。孕婦感染HEV病情重,易發生肝功能衰竭,尤其妊娠晚期病死率高(10~39%),可見流產與死胎,其原因可能與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關。

HBsAg陽性者重疊感染HEV,病情加重,易發展為急性重型肝炎。

bubble_chart 輔助檢查

特異血清病原學檢查是確診的依據。

1.酶聯免疫試驗(ELISA) 檢測血清中抗-HEV IgM,為確診急性戊型肝炎的指標。是用重組或人工合成多肽作抗原。國內應用本法檢測111例急性戊型肝炎,抗HEV陽性率為86.5%,檢測32例恢復期患者,抗-HEV陽性率6.3%,提示抗-HEV持續時間較短,病後5~6月63%轉陰。

2.蛋白吸印試驗(Western Blot,WB)此法較ELISA法靈敏和特異,但操作方法較複雜,檢測所需時間較長。

3.聚合酶鏈反應(Polymerass Chain Reaction,PCR)用以檢測戊型肝炎患者血清和糞便中HEV-RNA,本法靈敏度高,特異性強,但在操作過程中易發生實驗室污染而出現假陽性。

4.免疫電鏡技術(IEM)和免疫螢光法(IF)用以檢測戊型肝炎患者糞便、膽汁和肝組織中HEV顆粒和HEV抗原(HEAg)。但此兩種方法均需特殊設備和技術,且HEV在肝組織、膽汁和糞便中存在時間較短,陽性率較低,不宜作為常規檢查。

bubble_chart 診斷

應根據臨床特點、肝功能檢查,參考流行病學資料。排除HAV、HBV、HCV感染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損害。 

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

適當休息、合理營養為主,選擇性使用藥物為輔。應忌酒、防止過勞及避免應用損肝藥物。用藥要掌握宜簡不宜繁。

1.早期嚴格臥床休息最為重要,症狀明顯好轉可逐漸增加活動量,以不感到疲勞為原則,治療至症狀消失,隔離期滿,肝功能正常可出院。經1~3個月休息,逐步恢復工作。

2.飲食以合乎患者口味,易消化的清淡食物為宜。應含多種維生素,有足夠的熱量及適量的蛋白質,脂肪不宜限制過嚴。

3.如進食少或有嘔吐者,應用10%葡萄糖液1000~1500ml加入維生素C3g、肝太樂400mg、普通胰島素8~16U,靜脈滴注,每日1次。也可加入能量合劑及10%氯化鉀。熱重者可用菌陳胃苓湯加減;濕熱并重者用菌陳蒿湯和胃苓合方加減;肝氣鬱結者用逍遙散;脾虛濕困者用平胃散。有主張黃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。一般急性肝炎可治癒。

AD
expand_less